品牌建设助力 青海好物“跨山越海”南宫28官网- 南宫28官方网站- APP下载
2025-10-09南宫28官网,南宫28官方网站,南宫28APP下载在高原最美的7月,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海关查验区,一箱箱印有“青海造”标识的藏毯正通过X光机的查验去往德国。这批由青海圣源地毯集团研发的立体纹藏毯,融合了非遗加牙藏毯制作技艺与AI设计元素,于2024年1月参加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全球顶级地面材料展后,圣源集团与欧洲经销商达成多项合作意向。2025年上半年,圣源地毯出口额同比增长8%以上,德国市场订单量进一步扩大,产品进入古驰专卖店、迪士尼邮轮等高端场景。从高原手工制品到走进欧洲高端家居市场,这款藏毯的“出海路”,正是青海近年来推动“青字号”品牌从“养在深闺”到“走向世界”的生动缩影。
如今的青海,不再只凭“大美风光”吸引目光——从藏蜜连续11年拿下欧盟有机认证,到中复神鹰碳纤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按吨出口”,截至2024年,全省累计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7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件,用标企业110家,“大美青海·生态品牌”推介活动累计签约近9亿元,一系列品牌建设的“组合拳”,正让高原上的特色产品以“生态+品质+创新”的标签,在国内外市场闯出一片新天地。
8月下旬,“大美青海 生态品牌”2025青海品牌商品推介活动在南粤大地拉开帷幕。青海86家企业参展第33届广州博览会。在这里,近千种青海产品集中亮相:盐湖特产的钾肥衍生品、光伏基地的清洁能源设备、三江源的有机牛羊肉、高原牧场的藏蜜……满满一馆的生态好物,成了展会现场的流量焦点。
“您试试这个玫瑰水,喷脸保湿、开盖能喝,刚从青海贵德的玫瑰园里‘搬’来!”青海恒健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手里举着塞域宗喀泉玫瑰冰露,身边围满了好奇的客商。她指着瓶身介绍,这款专为女性设计的饮品,原料来自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千户村的白玫瑰园,纯露搭配当地矿泉水,一上市就定下了进驻商超、旅游景区的计划,10元一瓶的定价也让不少经销商当场表达了合作意向。
据悉,广州博览会开馆仅3小时,青海6家企业就与省外伙伴签下近2亿元合作订单。“跟着省市场监管局跑了十几次展会,每次都有新收获!” 青海青藏蜜蜂良种养殖场负责人王大鹏攥着刚签的合同,语气里满是兴奋。这次他们与中方融科(山东)供应链公司达成协议,约定未来3年通过全国高铁渠道推广藏蜜,每年签约额5000万元,累计1.5亿元,今年10月就能正式供货。而这款连续11年拿到欧盟有机认证、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身份”的藏蜜,也将借着高铁走上更多家庭的餐桌。
这样的“青海热”,早已不是第一次上演。近年来,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目标,把品牌推介从“自办展”改成“借展造势”,还特意将主题定为“大美青海 生态品牌”,就是要让青海产品的民族味、地域味、生态味更鲜明。从“一带一路”沿线的阿拉木图、莫斯科,到国内的深圳、青岛、重庆,近20场推介活动下来,青海品牌的美誉度一路攀升。“十四五”以来,先后有500余家(次)商标、地理标志品牌企业跟着推介活动“走南闯北”,累计签下152个项目、近9亿元订单。这些订单,不仅让“青字号”产品打通了出省通道,更让全国乃至世界看到了青海生态好、产品优的实力。
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用一项技术改写了中国碳纤维产业的历史。作为国内首家、国际第三家掌握干喷湿纺核心技术的企业,中复神鹰自主生产的高端碳纤维,彻底摆脱了被国外“卡脖子”的困境。以前,高端碳纤维要“按克进口”,现在,青海基地年产的碳纤维能“按吨出口”,全球首个万吨级碳纤维基地就落地在这里。这些“青海智造”的碳纤维,不仅用在航空航天领域,还撑起了风电叶片、氢能储瓶的“骨架”。2022年,企业的“万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首次出口意大利8.6吨;2024年,又被认定为“科技小巨人企业”;2025年产能突破万吨,全球市场份额稳居前三,用实力证明“青海也能造出世界级高端材料”。
传承千年的加牙藏毯,在圣源地毯集团的手里“活”了过来。企业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合作,走出了“老技艺+新设计”的路子:设计端,用AI系统储存数万种传统纹样,再融入极简、轻奢风格,开发出能呈现光影渐变的立体纹挂毯,年轻人也愿意买;生产端,建了包含4万种色彩的色库,搭配全自动染色设备,颜色精准率达99%,让藏毯能像油画一样细腻。如今,圣源地毯从最初的几种产品,发展到28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年出口额稳定在8000万元以上,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上涨8%,产品卖到德国、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更难得的是,工厂还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就业,让非遗技艺既“传下去”,又“挣到钱”。
“把高原特色做成市场需求。”在“品质”上做文章的青海藏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三江源无污染的蜜源地,企业产品连续11年取得欧盟有机认证,2014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借着“大美青海”推介会的平台,藏蜜从青海牧场走进了全国商超。这些企业用创新证明:哪怕是高原小特产,只要摸准市场需求,也能闯出大天地。
青海品牌能走稳走远,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青海省相关部门把“青字号”产品“走出去”作为核心任务:线上,盘活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资源,打造直播电商基地,帮传统商贸企业从“线下摆摊”转向“线上引流+线验”;线下,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还拿出省级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搞标准化生产、拿国际认证、建质量追溯体系,破解了“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的难题,让青海品牌有底气、有保障。
同时,市场监管部门牵头构建全链条商标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商标受理青海窗口、全省57家商标代理机构、39家商标品牌指导站的联动作用,围绕优势资源和特色经济建立商标、地理标志基础信息库,从挖掘资源、强化保护、提升运用、搭建平台四个维度提出具体措施,分层分类推进培育。在这套体系支撑下,青海累计商标注册量从2020年末的48516件上升到目前的87100件,增长1.79倍,2家商标品牌指导站还入选国家首批“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名单,成为品牌培育的“骨干力量”。
地理标志是产品的“金字招牌”,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青海按照“挖掘一批、培育一批、保护一批”的思路,深入湟中、湟源、大通等县区,对“湟中银铜器”“湟源皮绣”“湟中堆绣”等非遗资源和特色农产品进行梳理,同时,借着农产品地理标志统一认定契机,通过信息补正、权属变更等举措,推动特色物产“持证上岗”。截至目前,全省共申报成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件,注册成功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7件,获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增加至110家,2024年年产值达309.83亿元,让农牧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地标红利”。
如今,“柴达木枸杞”“藏毯”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实施名单,位列全国44个项目之中;“藏毯”“玉树虫草”“互助青稞酒”“柴达木枸杞”4件产品被列入全国指导名录;“柴达木枸杞”“湟中燕麦”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名录,拿到了进入欧洲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同时,青海还主动“借船出海”,让品牌多渠道“露脸”。2024年至今,青海在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产业“四地”推介会,尤其是连续两年的青海—香港经贸交流活动,不仅签了超75亿元订单,还创新推出“青海家宴”,让青海牛羊肉、枸杞通过香港美心集团的菜品“圈粉”,走出国门,瞄准东南亚、中亚、欧洲市场。各类专场推介让藏毯、有机蜂蜜等产品走进海外商超。截至目前,青海已有50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55个产品获得香港STC“国际通行证”,让“青字号”得以叩开国际高端市场的大门。
青海品牌的“出海路”,是一场生态、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之旅。从非遗藏毯的一绒一线到碳纤维的精密制造,从高原牧场的蜂蜜到盐湖化工的衍生品……青海好物正以“生态+品质+创新”为标签,在国际市场上书写属于高原的传奇。这一过程中,青海以“推介为桥,政策为基”结出硕果,不仅让“青字号”产品走出深闺,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西部的发展潜力与绿色动能。未来,随着更多“青字号”产品带着生态、文化、科技的“青海印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片高原上的品牌故事,还会写出更精彩的篇章。
秋日的西宁 天高云淡 风里带着一丝清爽的凉意 整座城市在渐变的季节中铺开一幅静谧而明亮的画卷 晨光穿过枝叶,在绿道上勾勒出斑驳的光影长廊。 实习生 孟啟昇摄 西宁市人民公园小径上 游客驻足凝望 举起手机将秋色定格 游客驻足流连的身影。…
谁能锁住西北的风沙?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夏日哈镇,护林员马尚军与这片沙窝地较量了十年。“以前春天风一起,门都出不去,窗也不敢开。…
人民网西宁10月2日电 (记者甘海琼)当交响旋律漫过云杉林海,当非遗指尖温度触碰到山野清风,10月2日“群加交响・非遗新声”活动在湟中群启幕,山林、音乐、非遗、市集在秋日碰撞,解锁 “生态+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活动现场,湟中堆绣、湟中农民画、湟中面塑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交流,主办方向游客分发非遗体验包并进行现场体验;湟中堆绣、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宗喀唐卡、河湟皮影制作技艺、河湟刺绣非遗项目、农特产品进行现场展示展销;20幅湟中农民画作品在山坡摆放,观众沿蜿蜒小径穿梭观赏,实现“人在画中、画在山中”的错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