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官网- 南宫28官方网站- APP下载逃了年杀人犯落网
2025-09-30南宫28官网,南宫28官方网站,南宫28APP下载
9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公安局对外发布通告称,9月5日起,集中采集辖区内男性居民血样,录入本地DNA数据库。采集在防范老人儿童走失、人员身份信息确认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采集地点在居民户籍所在地派出所。
通告一出,公众疑问随之而来:采集是否强制?为何只针对男性?海量的个人DNA信息如何得到保护?
锡林浩特市公安局楚古兰派出所一位工作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开展这项活动是出于Y库建设的需要,并坚持居民自愿原则,“我们不强制性采集”。
Y库,全称为Y库家系工匠系统,Y也就是染色体中的父系遗传基因。Y库在近年来侦破的“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南京医科大学女生被害案”等一批案件中屡立奇功。事实上,此前已有多地推进此类血样采集工作。湖北警官学院教授裴煜曾在2017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于2007年开始建设Y库,是全国最早建设Y库的公安机关。
Y库建设已推进十余年,这个屡立奇功的系统究竟是什么,如今建设到了什么阶段?
1992年轰动一时的“南京医科大学女生被害案”于2020年2月宣告侦破,杀人凶手麻继钢于家中落网。破案的关键是麻继钢一位男性近亲10年前在江苏沛县某派出所留下的血样。
2020年2月21日,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与沛县公安局刑警大队DNA实验室联系称,该案嫌疑人DNA与沛县被盘查人员麻某侠(男,53岁,沛县鸳楼人,鸳楼派出所采集血样)的数据高度吻合,基本确定嫌疑人为麻某侠近亲人员。
随后,沛县立即安排刑警大队DNA实验室调取Y库家系工匠系统,快速采集了其家系中符合年龄条件的11位男性的口腔拭子,经过连夜比对,11名男性成员的DNA,均予以排除。
因此,警方再次开展深入排查工作,经对麻某侠所在家系进行深挖,得知其家族内还有一名成员麻某绑早年在南京当兵并已在南京定居50多年,经了解麻某绑的儿子麻继钢符合作案嫌疑人年龄。
排查到重点嫌疑人后,南京警方立即对麻继钢开展血样提取工作,并进行分型鉴定。经鉴定,麻继钢DNA与犯罪现场提取的死者拭子DNA分型完全一致。2月23日7时,麻继钢到案,并对、杀害南京医科大学女大学生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至此历时28年的南京重大、杀人案告破。
Y库为何有这么神奇的作用?曾参与该案数据分析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李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女性的染色体是XX,男性的染色体是XY,Y染色体一定是男性的,也只有男性有,所以它在家族里代代相传。
“举个例子,你的Y染色体全部来自你父亲,你父亲的全部来自你爷爷,可依次往上推。你父亲如果是兄弟两个,那么兄弟两个人的Y染色体非常接近,因为都是从父亲传下来的,只不过再加上自己个性化的一些突变,但突变非常非常少。因为两兄弟的Y染色体都是同一份拷贝,这样的话,两个人关系越近,他们的Y染色体就越相似。”李辉说。
“从理论上讲,利用Y染色体的遗传信息来建立数据库,是目前用于排查犯罪嫌疑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蒋舟(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从生物原理上讲,Y染色体来自父系,一个家族中爷爷、父亲、叔叔、儿子等男性家庭成员的Y染色体基本是一致的,只要录入家族中一个男性成员,在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排查整个家族的男性血亲,可以缩小侦查范围;二是从我国的传统风俗来讲,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农村城镇,随父姓的较多,就姓氏而言容易判断;三是重刑案的犯罪群体以男性罪犯为主,占比高达九成以上,如果投入建设一个包含女性样本的数据库并不划算。
此前媒体曾报道,2018年,公安部公布了一个Y库建设的“三年规划”,要求各地用3年时间建成自己的Y库。有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由2016年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告破所推动的。
近几年,多地仍在推进此类血样采集工作。2024年12月,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融媒体中心报道,该县近日有序开展男性家族DNA血液信息采集工作。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呼伦贝尔等地的部分街道办事处也曾在微信公众号发文,提到配合辖区派出所采集居民DNA。另据媒体公开报道,云南、福建也曾有县市开展过Y库血样采集。
2024年11月,湖北宜昌市的一次男性村民家系普查DNA血样采集。图/视觉中国
Y库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民警王宁(化名)参与了华东某市2018年推进当地Y库的建设。他提到一起旧案,现场勘查记录显示一人死亡,部分财物丢失。由于案发现场线索有限,案件最初被列为盗窃杀人案,并以此开展侦查。转折出现在2018年当地Y库建设期间。办案人员将当年现场提取的烟头重新进行检测,并将数据录入新建的Y库系统进行比对。比对结果显示,该生物物证与辖区内某一家族的Y染色体类型高度吻合。
后来经过进一步调查,他们发现,这起看似普通的盗窃案背后可能存在其他动机。证据表明,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伪造犯罪现场,企图误导侦查方向。
王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仅在集中采血建设Y库的那段时间,当地就破获了多起积压多年的案件。
某省公安系统痕检科刑警小梁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提升命案等积案的侦破率,是他们工作中一项关键绩效指标。
小梁说,公安机关对命案积案的侦办投入巨大,几乎是不遗余力,他所在单位每年都会组织开展专项攻坚。但他也坦言,想要实现积案侦破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手段的支撑。如今技术发达、监控普及,新发命案基本能做到即发即破,破案率接近百分之百。但十几年前的旧案则面临人证物证流失的困境,侦破所需投入的精力与成本远高于新案。
他强调,有效的科技手段对刑侦工作的实际支撑作用远超公众想象。“并不像侦探小说里那样依赖个人推理,破案更多是靠现代刑侦技术。”小梁举例说,如图像增强技术能处理模糊监控画面,微量生物样本也能完成DNA鉴定。同理,随着Y库不断完善,积案扫尾工作有望更加顺畅。
不过,Y库的血液采集,流程其实比人们预想的要复杂。建设Y库的前提,是绘制电子化家谱。王宁说,在他所在的地方,绘制家谱的工作在采血动员之前就已展开,持续了约半年,目的是厘清辖区内的家族谱系。
警方首先利用户籍管理系统导出全村户籍底册,再由熟悉本村宗族关系的村干部协助,依据亲属关系逐一构建树状图谱。该图谱可清晰显示家族成员间的血缘脉络,并记录每位成员的血样采集状态。
如何确保家族图谱的纯净性,是前期工作最大的挑战。“我们要查清楚是不是存在入赘、过继等特殊情况。”王宁说,民警必须仔细甄别并单独标记,以确保最终采集到的是能够代表父系遗传的样本。
这项工作依赖深入的走访核实,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支系的数据失去价值,半年的基础工作功亏一篑。
之后便是采血,王宁说,血样采集的标准十分严格,每个支系至少采集三名不同代际男性的血样。采样工作由民警和辅警执行,使用工具包含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片和滤纸血卡。标准操作流程要求先用酒精棉片消毒指尖,快速刺破皮肤后,将自然涌出的血滴准确滴在血卡指定圆圈内,待其自然渗透扩散。“我们要求是自然地滴上去,不能用手指涂抹。”王宁强调,“如果血样不合格,实验室会直接退回重采。”
民警们虽经基础培训,但实际操作中仍会遇到尴尬的情况,“有时扎一下不出血,需要二次穿刺,这时群众就会显得不耐烦”。在王宁看来,群众参与采血的主动性有限,但大多数持配合态度,真正抗拒采集的情况极为少见。
“遇到极个别不配合的情况,我们不起冲突也不强制,可以采同辈亲属的样本作为替代。”王宁认为,在缺乏明确法律授权的情况下,自愿原则是唯一的通行证。
事实上,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律师曹宗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国现行法律其实并没有授权公安机关可以无差别采集居民血样,仅在刑事诉讼法、反法等法律中授权公安机关在特定条件下对犯罪嫌疑人、被害人采集血液等生物样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采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应当事先告知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采集目的、采集用途、对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个人隐私保护措施及其享有的自愿参与和随时无条件退出的权利,征得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书面同意。
随着Y库建设的推进,更深层的伦理问题也随之显现。中山大学刘志勇等学者在论文中分析法医遗传系谱学(FGG)时提出:“从个人数据挖掘出家族其他未提供知情同意的亲属成员的信息,这是否侵犯了他人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
曹宗文认为,理论上居民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是否前往派出所接受血液采样。如果当地强制或变相强制采集,就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等合法权利。
一位接近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知情人王童(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次采集活动,要求居民配合,但不会强制。”
9月23日,《中国新闻周刊》致电锡林浩特多所派出所了解具体执行情况。宝力根派出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采集工作采取自愿原则,“我们负责通知到个人,居民是否参与采集不会产生任何不利影响,也不用承担什么后果”。